2009年3月7日星期六

玄奘“五不翻、七迷”

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:一秘密故,如陀罗尼(直言,咒语)。二含多义故,如薄伽,梵具六义(自在,炽盛,端庄,名称,吉祥,尊贵)。三此无故,如阎浮树(胜金树),中夏实无此木。四顺古故,如阿耨菩提(正偏知),非不可翻,而摩腾以来,常存梵音。五生善故,如般若尊重,智慧轻浅。而七迷之作,乃谓释迦牟尼,此名能仁,能仁之义,位卑周孔。阿耨菩提,名正遍知,此土老子之教,先有无上正真之道,无以为异,菩提萨埵名大,道心众生,其名下劣,皆掩而不翻。

2 条评论:

  1. 有几点看不大懂。
    般若意思就是“尊重”吗?
    “七”"迷"什么意思?指的是释迦牟尼、阿耨菩提吗?但这只有两个啊。“菩萨”意思就是“道心众生”了?
    第一句是不是错了?是玄奘吧?

    回复删除
  2. 摘几个新华字典的解释应该就能理解得差不多了。
    1. 般若: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,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,故用音译。大乘佛教称之为"诸佛之母"。
    2. 菩提萨埵,意为“觉有情”,即“上求菩提(觉悟)、下化有情(众生)”的人。佛教指达到自觉(自身得到解脱)、觉他(使众生达到解脱)两项修行果位者。
    七迷也不知道是什么呢,引用的书里面也没说。只在网上找到一个解释:“《毗婆沙论》立十五种无明:一根本无明,二枝末无明,三共无明,四不共无明,五相应无明,六不相应无明,七迷理无明, 八迷事无明,九独头无明,十俱行无明,十一覆业无明,十二发业无明,十三种子子时无明,十四行业果无明、十五惑无明。”应该指的就是这“理无明”吧。
    原文就是唐奘,里面还有很多类似用法。

    回复删除